記者近日實地探訪發現,從成都去往九寨溝的主要大通道九環線(成都到九寨溝的環線公路)沿線基本沒有免費且干凈衛生的公共廁所可用,如廁只能去私人自建的收費廁所。這些私人搭建的收費廁所,多數設置在超市最里面,游客需要走過長長的超市過道才能到,而且也大多環境臟亂,廢水污水亂排,讓游客直皺眉頭。旅游如廁困難,與四川大力度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步伐明顯不相適應。
如廁一事雖小,卻是游客出行剛需。廁所衛生狀況直接關系到國民健康、旅行體驗和旅游業水準,是一個地方文明的縮影。九寨溝,風景如畫,而景區廁所卻令人不堪,一個是自然所賜,一個屬后人所為,不免反差過大。人作為人的基本需求,應是大到一個國家、一個社會,小到一個城市、一個景區,起碼應提供到的基礎設施和服務。沒有,確實不應該。
為此,2015年初,我國制定了旅游廁所革命的第一個“三年計劃”,經過三年努力,實現從景區擴展到全域、從城市擴展到農村、從數量增加到質量提升、從廁所封閉管理到開放管理,初步取得成效,但仍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,一些地方的旅游廁所仍舊無法滿足游客需求。針對新問題,2017年底,國家旅游局制定了《全國旅游廁所建設管理新三年行動計劃(2018-2020)》,要求實現“數量充足、分布合理,管理有效、服務到位,衛生環保、如廁文明”的新三年目標。就九環線沿線的廁所狀況來看,顯然與這些目標相去甚遠。
在前幾年的廁所革命中,不少景區的廁所狀況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也贏得了部分游客的滿意感。四川眼下在大力推進“全域旅游發展”,在這樣的背景下,再看通往景區的游客如廁囧途,確實需要追問,為何景區沿線遲遲沒有衛生達標的公廁。據報道,2015年就有游客就此問題在網上給當地政府領導留言,時至今日,問題依舊。
對比之下,在廁所革命的浪潮中,有些地方的做法值得借鑒和贊賞:上海不僅在全市范圍內建設了1810座環衛公廁,且已全部實現免費提供廁紙,冬天洗手還能用上熱水;同為旅游城市的西安,不僅在市區熱門景點附近新建和改建了一批高標準公廁,還將干凈、衛生、免費的公廁延伸到郊區各景點;新疆則依托地方特色,將旅游廁所融進景區,提升“質”和“量”等等。
給游客提供衛生達標的公廁是旅游景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。無論是出于政策要求,還是現實需要,在景區沿線建好公廁,維護良好衛生狀況都已成為一道必答題。只是在建設的方式上,是在已有基礎上改建,還是新建,資金從何而來,建成后如何進行有效管理,都需要深入思考。慶幸的是,珠玉在前,可供借鑒和參考的范本亦不在少數。